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自动化工程学院党总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打造“红色引擎·双元共育”校企共建特色党建品牌,系统构建“四强化、四驱动”融合机制,推动党建与学院核心业务同频共振、互融互促,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强化政治引领,驱动堡垒作用发挥,筑牢“红色引擎”压舱石
学院党总支旗帜鲜明加强政治建设,以严密组织体系与坚实理论武装固本强基,确保事业发展方向正、根基稳。
(一)机制固本,压实“融合责任链”。严格落实党总支书记第一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完善党总支会议、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健全“党建与业务同题共议、一体决策、同向考核”机制。通过党建工作例会、年度述职评议,将党建责任精准嵌入教学、科研、管理全链条,有效破解“两张皮”难题,构建目标同向、部署同步、考核同频的责任闭环。
(二)堡垒赋能,建强“先锋组织”。坚持大抓基层,纵深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化“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教工第二党支部成功获批校级“双带头人”工作室并入选全省“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学生党支部获评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创新构建“521”支部育人体系,凝练的育人案例入选全省高校“一融双优”典型案例;积极探索“党建搭台、业务唱戏、省校联动”新范式,特色成果《初心如磐在岗位奉献中永葆奋斗青春》获评全省高校基层党建“三个好”优秀成果。
(图1:获评全省高校“一融双优”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典型案例)
(三)思想铸魂,深化“理论强武装”。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构建“中心组领学、支部研学、党员自学”三级学习体系,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深化学习研讨。推动党建理论研究与实践互促,获批省级党建课题、省级思政工作质量提升项目各1项,6个项目入选校级思政精品项目,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创新突破。

(图2:开展“跟党走学精神、做表率建新功”主题党日活动)
二、强化育人协同,驱动工匠精神培育,擦亮“双元共育”主品牌
学院党总支将党建引领贯穿育人全链条,着力构建党组织主导、多元协同的育人共同体。
(一)体系筑基,打造“三全育人”高地。以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改革为关键抓手,创新实施系列育人举措。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责任区,实施“专业导师制”,为新生入学至就业提供全周期精准指导;深化党建带团建,构建党团组织协同育人链条。学院成功获批学校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部,连续两年蝉联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优秀成果;近两年成功培育了1个五星级、2个四星级和1个三星级团支部;连续两年获评校“就业先进集体”,实现管理服务与育人质量双提升。
图3:电气2331班团支部与机电2332班团支部获评学校“四星级团支部”荣誉称号
(二)双元融通,深植“铸魂·砺匠”内涵。构建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协同育人体系。一是注重价值引领。组建党员骨干“青年宣讲团”,常态化开展“青年说”主题宣讲;组织赴廉政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警示教育,涵养崇廉尚实育人生态,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年群体中入脑入心、走深走实。二是突出实践浸润。发挥党组织纽带作用,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职·未来”辅导员工作室及校企党建共建平台,在新生入学、专业认知、顶岗实习等关键环节,组织党员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及前沿技术、职业素养深度嵌入实践教学,推动思政教育从“理论灌输”向“情境浸润”根本转变,实现价值塑造与技能培养同频共振。
(三)赛场励锋,锻造“时代能工巧匠”。构建“以赛促学、以创促能”实践体系。党员教师率先垂范,组建竞赛指导团队,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实践、引入真实项目教学。学子在国家级、省级各类竞赛中斩获佳绩60余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三等奖以上37项;创新创业比赛获金奖3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福建省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二等奖2项;学院舞龙队作品《龙腾狮跃》勇夺全国龙狮大联动一等奖,生动彰显“双元共育”品牌育人实效。
(图4:师生获福建省第三届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大赛金奖)
三、强化队伍赋能,驱动师资水平跃升,锻造“红色先锋”生力军
学院党总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一)结构优化,构筑“人才新高地”。紧扣区域产业升级需求,完善党管人才机制,严把政治标准。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精准引才,近三年引进教职工25人(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4人)。构建党员教师“传帮带”机制,助力教师成长,晋升教授2人、副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1人、中级职称5人,师资结构与发展动能显著增强。
(二)标杆引领,争创“金师”示范群。搭台赋能激发先锋活力,设立党员先锋岗、教学科研先锋队,健全表彰激励机制。培育出一批优秀教师,在关键岗位担当主力,其中党员占比超80%,分别荣获黄炎培职教杰出教师奖、省级先进工作者、省级技术能手、省级名师及专业带头人等荣誉群体,在更高平台展现实力。
(图5:张瑞芬获评“黄炎培职教杰出教师奖”)
(三)创新驱动,提升“科研服务力”。发挥“双带头人”工作室头雁效应。党员教师领衔组建科研团队,聚焦产业需求与技术前沿。《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西门子S7-1200》入选“十四五”国规教材,《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C类课程设计》入选行业权威蓝皮书。依托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深化产教融合,党员教师带头面向地方企业开展公益技术培训,2022年以来获批省级科技特派员10人次,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协同构建“产教融合育匠才、数字资源强支撑”职教新生态。
四、强化产教融合,驱动服务能力提升,贡献“组织势能”新价值
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将党建势能转化为服务区域发展的强大动能。
(一)生态构建,打造“产教融合强引擎”。党员骨干领题攻坚,针对地方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深入企业精准调研,联合企业精准梳理“智能设备运维”“工业物联网系统集成”等新兴岗位核心能力,开设“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工业物联网”等课程。通过搭建实体平台、建立制度协商、推进项目落地,有效破解“校热企冷”困局,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螺旋式共生”,助力学校成功获批省级“三明市智能制造产教联合体”。
(图6:获批2024年省级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
(二)平台拓展,汇聚“多元共育强合力”。深化校企党建共建内涵,建立“产业教授”“职业发展导师”聘任机制,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组织为纽带链接高端资源,学院当选福建省自动化学会、全国工业4.0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产教科融合工作委员会等多个机构理事单位,搭建高能级协同育人平台。
(三)服务升级,彰显“使命担当硬作为”。组建党员科技服务与志愿先锋队。三年来承接企业横向课题近10项,到账经费超52万元;职业资格鉴定服务累计近3000人次;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全国CAD技能等级考试等培训超5000人次。精准服务地方需求,为驻永部队提供机电一体化技术培训,为地方政府及企业开展无人机操作培训,为多家制造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赢得社会广泛赞誉。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楫!自动化工程学院党总支将持续聚力做强“红色引擎·双元共育”党建品牌,以更高标准提升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团结带领全院师生,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服务教育强省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动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