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育人实效,引导青年学子树立正确职业观,马克思主义学院于 6 月 10 日在“四平学习加油站”组织开展“打破职业教育偏见,做好高职生职业定位”主题座谈交流活动。7号楼驻点思政教师郑秋鸾与 30名入党积极分子、团员青年代表面对面共话职业发展,以理论剖析与实践指导双轮驱动,助力学生破除认知壁垒、锚定成长坐标。

多维剖析・解构职教偏见
活动中,郑秋鸾老师从社会观念演进、现代教育体系构建双维度切入,系统阐释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认知偏差的深层逻辑。她指出,传统“重学术轻技能”的思维定式虽长期存在,但在制造业转型升级、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已成为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载体,更是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引擎”。郑老师强调:高职教育并非“学历终点”,而是链接产业需求的“能力起点”,每位同学都应在技术革新中找准专业定位。

专业赋能・锚定职业坐标
结合自动化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等专业的就业案例,郑老师构建 “兴趣—专业—产业”三位一体的职业规划模型。她以某校企合作订单班学生成长轨迹为例,解析“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双轨发展路径,鼓励同学们依托学院“课岗融合”实践平台,在专业实训、技能大赛等场景中锤炼核心竞争力。
互动释疑・激活成长动能
在“职业规划问诊”互动环节,针对学生提出的“技能认证与学历提升如何平衡”“跨专业就业可行性”“专升本”等热点问题,郑老师结合《“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政策导向,给予针对性解答与建议。参与学生纷纷表示,此次活动打破了“职教天花板”的认知误区,已着手结合专业特色制定分阶段成长计划。

育人实效・深化社区建设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次活动将职业认知教育有机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通过“理论宣讲+案例教学+精准指导”的复合模式,构建起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主导、教师下沉、学生参与”社区协同育人新格局。下一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发挥思政教师专业优势,围绕“学生成长的困惑点”“价值塑造的关键点”“文化自信的培育点”“职业发展的引导点”,打造社区育人特色品牌,助力青年学生全方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