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讲人:郑嘉琪
二、课程与主题:《思想道德与法治》“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说课
三、分享时间:2025年9月23日
四、分享内容:
(一)教学分析
1.学情分析:通过课前调研,分析学生实际基础:(1)中学阶段学习过相关知识,但对人生观等内容缺少系统学习,缺少一定的哲学基础;(2)对人生基本问题的整体性认识仍停留在感性层面,缺少理性层面的深入思考;(3)擅长感性思维,敢于表达自我,课堂参与感强,有创新意识,但对社会热点事件缺乏理性分析,批判性思维有所欠缺
2.教学内容:《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隶属于《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一章,授课学时2学时。
3.教学目标: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准确阐述人生目的与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辩证关系;深刻理解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辩证分析人生观与世界观、价值观的关系。
4.教学重点:如何把握人生目的与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如何正确理解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
5.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
6.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
(二)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社会热点(公众人物的突然离世)引发年轻人对人生的意义的探讨:如果死亡注定是最终答案,那么我们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2.开始新课:
(1)人的本质是什么?通过历史上许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提出关于“人是什么”的种种见解,同时以“人和动物的异同点”为题引发学生积极讨论,进而引导学生了解并明确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2)如何正确认识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引用爱因斯坦的相关论述、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乘坐中国高铁的案例等,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
(3)人生目的与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辩证关系?通过电影《人生大事》、杨绛关于“人为什么活着”的论述等阐释人生目的的内涵和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人生目的与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关系;通过辨析改编歌曲“如何呢,又能怎”的出现原因探讨当代年轻人的人生态度;借助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同学们探讨人生价值的实现顺序,并进一步思考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
(4)人生观与世界观、价值观的关系?通过提出问题“你认为是世界观还是人生观更大”的方式,同时在结合生活案例的基础上,让学生领会到: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人生观,而人生观则对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3.课程小结:以板书的方式进行总结。
(三)教学反思
课堂略显互动不足,案例较多但讲解不精,要注意平衡好案例讲解和理论学习的比重,增加理论高度和深度。
五、研讨总结
教研室各位教师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课堂的案例选择以及互动模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始终保持敏锐的问题意识,案例贵精不贵多,要注意把选择案例讲深讲透讲活,并基于案例进行深入的理论阐释,提升课堂的理论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