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讲人:吕奕
二、课程与主题:分享《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课程导入
三、授课对象:大数据专业,二年级学生
四、分享时间:2025 年6月17日
五、“思专融通”特色案例分享
案例文本:围绕形势与政策课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专题开展授课分享。重点针对该专题课程导入(两会-文化+)做深入分享。
问题设置:
2025两会“文化+”——AI带你看文化热词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硕果累累。
案例解析:
关键词1:新质生产力驱动新业态
新质生产力作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型生产力形态,在“十四五”收官阶段加速推动文化业态的迭代升级。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度应用,文化产业催生了沉浸式文旅、云端演唱会、数字艺术园区等新业态,形成“生产—消费”双向互动模式。
关键词2:文化跨界融合发展
文化跨界融合成为“十四五”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文化与科技、旅游、消费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创造了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例如,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推动了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了文化产品的创新性和互动性。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则推动了文旅产业的升级,通过打造文化旅游项目、文化主题公园等,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例如,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基于经典文学和影视剧《西游记》焕发新活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热潮。游戏中的古建筑场景高度还原引发了“跟着悟空游山西”的旅游热。
关键词3:乡村振兴深度联动
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从单一文旅拓展至农体文商旅全产业链协同。例如,“村BA”“村超”“村晚”“村歌”“村排”“村马”“村T”等群众性活动激活了乡村文化经济。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非遗市集、古建游等场景,推动“乡愁经济”与“创意农业”的共生发展。此类实践不仅提升了乡村文化软实力,还通过文旅消费带动了农民增收与区域经济转型。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构成乡村文化产业矩阵,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关键词4:文化消费提档升级
文化消费提档升级成为“十四五”时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注重体验性和互动性。例如,文化消费从传统的观影、阅读等单一形式,向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参与等多元化形式转变。文化消费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涵盖了艺术展览、文化演出、文化创意产品等多个领域。同时,文化消费的品质也在不断提升,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内容要求更高,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品质化发展。文化消费在此阶段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体验化的特点。情绪消费与圈层消费成为文化消费的新趋势,情感主导的消费行为和基于兴趣、价值观的圈层消费催生了文化产业增长的新契机。例如,《哪吒2》一骑绝尘引领国漫新征程,中国动画电影满足了观众的情感需求,也推动了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叠加“谷子经济”的升温,中国动漫电影的IP经济随着消费爆发正在被更加充分地开发出来,走向新的成熟期。
关键词5:文化遗产场景化传承
“十四五”期间,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已从静态保护转向“场景化创新”活化。通过科技赋能、节庆活化、空间重构等手段,将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场景,形成“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动态传承模式。2025年春节期间,全国各地以“非遗过大年”系列活动为载体,通过数字技术、沉浸式体验、跨界融合等方式,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机。例如,中轴线上的“京彩中轴线非遗过大年”巡游活动,整合国家级非遗狮舞、板凳龙等元素,结合VR、AR技术打造虚实共生的文化体验。此类实践不仅强化了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更通过“场景消费”推动文化经济价值转化,形成“保护—创新—共享”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6:国际合作交流持续深入
在“十四五”收官阶段,国际合作交流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通过国际体育赛事、国际文化展览、艺术交流、影视合拍等形式,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国际合作交流也促进了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引进国外先进文化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文化产业的升级和创新。亚冬会开幕式惊艳世界、“China Travel”火爆海外,来华City Walk人气高涨,中国文化热点让外国游客深入了解中国城市的文化魅力。不断扩大开放的中国,正如同一股强劲的春风,催生着文化产业绽放出绚丽之花。
教学建议: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进入新时代,我们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引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担负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思想之旗;引导广大青年厚植文化情怀、强化文化担当、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