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讲人:张敏
二、课程与主题: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三、涉及授课对象:水利专业大一年级学生
四、分享时间:2025 年6月10日
五、“思专融通”特色案例分享
案例文本:
在水利专业课程教学中,为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以红旗渠这一水利工程奇迹为核心叙事线索,并引入胡佛水坝、加州水权等西方典型水利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构建“文明之问—制度之问—初心之问”的问题链。
“文明之问”聚焦国家治理理念对比。红旗渠工程着力解决 50 万群众生死攸关的缺水困境,其建设秉持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而胡佛水坝的建设则以资本驱动为逻辑主线。通过设计“公益—资本” 坐标系活动,让学生直观理解“富强”的本质在于人民共同富裕,而非资本的单纯积累,凸显不同文明背景下国家治理理念的差异。
“制度之问” 足社会运行规则。红旗渠建设时期的《分水公约》以 3.5 立方米/秒的定额保障各村基本用水,体现了公平分配的原则;反观加州水权市场化交易,却引发了诸多冲突。组织学生开展 “分水听证会”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制度设计的核心在于保障结果的平等与公正,深刻理解社会层面价值观的实践意义。
“初心之问”围绕个体价值选择。工程师吴祖太新婚燕尔便返岗投身红旗渠建设,最终为救人而英勇殉职,其事迹彰显了崇高的职业精神;与西方主流职业伦理观念对比,设计“AB 剧”情景选择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敬业”精神的深层内涵,认识到它不仅是专业技能的体现,更源于深厚的人民情怀,是二者的高度统一。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将水利专业知识与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实现 “思专融通” 的教学目标。
问题设置:
从红旗渠与胡佛水坝的建设理念对比中,如何理解“富强”的本质内涵?
红旗渠《分水公约》与加州水权交易案例,体现了社会治理中怎样不同的价值取向?
吴祖太的事迹对水利专业学生理解“敬业”价值观有何启示?
案例解析:
此案例紧密结合教材中价值观的定义、特点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讲授。教材中指出价值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
在案例中,通过红旗渠与胡佛水坝的对比,生动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国家在价值观上的差异,体现了价值观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红旗渠的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而胡佛水坝则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至上的价值取向。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富强”,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明白,真正的富强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非少数人的财富积累,这与教材中对“富强”内涵的阐述相契合。
在社会层面,红旗渠《分水公约》所体现的公平分配原则,正是 “平等、公正”价值观的具体实践,与教材中强调的社会层面价值观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相呼应。通过“分水听证会”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将教材理论应用于实际情境,加深对社会层面价值观的理解。
在个人层面,吴祖太的事迹是“爱国、敬业”价值观的生动体现。通过对比西方职业伦理观念,引导学生思考“敬业”的深层内涵,使学生认识到作为水利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更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情怀,这与教材中个人层面价值观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的知识点紧密结合。
教学建议:
此案例适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践行”、“价值观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等主题的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可采用以下方法: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水利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加深对价值观理论的理解。
角色扮演法:如“分水听证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制度设计中的价值选择。
情景教学法:设计“AB 剧”情景选择活动,激发学生思考个体价值取向。
对比分析法:将中西方案例进行对比,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色和优势。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