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讲人:赖永锋
二、课程与主题:《形势与政策》之“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三、涉及授课对象:机电专业大一学生
四、分享时间:2025年6月3日
五、“思专融通”特色案例分享
案例文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人口总量为5.4亿人 ,当时人口出生率较高,人口增长迅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随着经济发展,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速逐步得到控制,人口素质提升被提上日程,教育普及力度加大,文盲率大幅下降,为各行业发展输送了大量有知识的劳动力。到了21世纪,特别是近年来,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老龄化趋势加剧,劳动力市场出现新问题。如今,一边是就业难,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222万,再创历史新高,众多毕业生面临激烈竞争,四处求职却难以找到合适岗位;另一边是招工难,在制造业发达的广东东莞,一些制造业工厂开出8000元月薪,还有节日补贴、五险一金、年终奖等优厚待遇,却少有人问津。像一些精密机械制造企业,急需掌握先进数控技术的机电专业人才,却苦于招不到人。与此同时,大量机电专业毕业生因所学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实践能力不足,无法满足企业要求,只能在就业市场苦苦挣扎。
问题设置:
1.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变化的历程,分析不同阶段人口特征对当时经济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结合当下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矛盾,思考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哪些不足?
3.机电专业学生应如何提升自身能力,以缓解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助力人口高质量发展?
案例解析:紧扣教材中人口高质量发展战略相关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快速增长,为工业起步提供充足劳动力,契合人口是经济发展基础要素理论。推行计划生育后人口增速控制,资源得以更合理分配用于提升人口素质,对应提升人口素质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理论。如今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反映出人口结构变化与就业市场的冲击。老龄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低技能岗位劳动力供给减少;高等教育普及使年轻人倾向中高端职业,造成低技能岗位无人问津 。从教育层面看,教育体系与社会需求错配,职业教育课程设置陈旧,未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印证教育链与产业链需有机衔接的观点。对于机电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缺乏,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人才需求,体现提升专业技能对促进就业、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性,深刻阐释人口高质量发展需要教育、人才与产业协同共进。
教学建议:适用于“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劳动力市场结构与就业问题”等教学主题。采用项目式教学法,设定“解决本地机电企业招工难问题”项目,让学生分组调研本地企业需求、毕业生就业现状,提出解决方案;运用对比分析法,对比不同时期人口政策及劳动力市场状况,加深学生对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解;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和毕业生代表开展座谈会,分享实际经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形势政策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