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讲人:李莉娟
二、课程与主题:形势与政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授课对象:水利工程专业23年级学生
四、分享时间:2025 年4月8日
五、“文创赋能”特色案例分享——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破圈之路
案例文本:
2025年2月,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续作《哪吒2》以全球票房突破158亿元的成绩登顶年度动画电影榜首,其IP衍生品销售额超15亿元,覆盖影视、游戏、潮玩、主题乐园等全产业链。这部根植于中国传统神话的作品,通过数字化技术重构哪吒形象,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价值观引发全球共鸣,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标志性案例。
1.文化突破与技术赋能:
(1)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影片突破传统哪吒故事框架,将“反抗宿命”与“自我认同”的现代议题融入神话叙事,通过夸张的视觉风格与幽默台词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实现传统文化符号的当代解码。
(2)科技赋能文化生产:制作团队运用AI辅助动画渲染、动作捕捉等技术,将制作周期缩短30%,特效镜头占比达85%。例如,哪吒“魔化”场景通过深度学习算法生成动态火焰纹理,达到国际顶尖水平。
(3)产业链协同创新:以电影IP为核心,联动腾讯、网易开发手游《哪吒:逆天之战》,与泡泡玛特推出盲盒系列,在杭州打造“哪吒主题数字文旅小镇”,形成“内容生产—技术赋能—产业变现”的闭环模式。
2.政策支持与文化自信:国家电影局2024年出台《关于促进动漫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原创动画给予税收减免及发行补贴;中宣部将《哪吒》系列纳入“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工程”,在海外40国举办专场放映。影片成功入选2025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成为首部获此荣誉的中国动画电影。
问题设置:
1.《哪吒》系列电影如何通过“传统IP+现代科技”实现文化破圈?其技术突破对文化产业有何启示?
2.从“单片爆款”到“全产业链运营”,中国动漫产业需突破哪些瓶颈?
文化自信如何转化为文化软实力?《哪吒》的海外传播对讲好中国故事有何借鉴意义?案例解析:
案例解析:
1.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哪吒》的成功本质是“文化基因+科技赋能”的双重驱动。一方面,影片深挖“哪吒闹海”的母题,通过解构传统伦理叙事(如李靖与哪吒的父子关系),赋予其现代性价值表达;另一方面,AI渲染、虚拟制片等技术的运用,使东方美学得以数字化呈现。这印证了教材中“文化发展需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观点,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文化表达的“扩音器”。
2.产业链升级与政策支撑的协同效应:
中国动漫产业长期面临“叫好不叫座”困境,《哪吒》的破局得益于政策与市场的双向发力。国家电影专项基金对原创动画提供30%的制作补贴,地方政府通过“文创贷”解决融资难题,而企业则以IP为核心拓展衍生生态。这体现了教材中“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需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产业链协同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微观基础。
3.文化自信与国际传播的实践路径:
《哪吒》在海外市场的成功,关键在于“文化折扣”的消解。团队在戛纳展映时同步推出多语种版本,通过“反抗命运”的普世主题引发共鸣,而非简单堆砌中国元素。这契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要求,证明文化输出需以“价值共鸣”替代“符号灌输”,技术赋能的精准传播是关键手段。
教学建议:
1.适用主题:本案例适用于《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自信与产业创新”等专题,尤其适合与“数字经济与文化融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等章节结合。
2.教学方式:
(1)对比分析法:对比《哪吒》与迪士尼动画《疯狂动物城》的叙事结构与技术应用,探讨中西文化产业的差异。
(2)小组研讨:分组设计“如果用AI重拍《西游记》”方案,思考技术如何赋能传统文化IP。
(3)政策模拟:假设学生为中宣部工作人员,撰写《关于支持〈哪吒3〉纳入“一带一路”文化项目的提案》。
3.教学延伸:结合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在元宇宙、AIGC等技术浪潮下,中国文化产业如何构建“技术底座+文化内核”的新竞争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