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讲人:黄燕慈
二、课程与主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三、涉及授课对象:水利水电工程智能管理专业2025年级学生
四、分享时间:2025 年3月4日
五、“思专融通”特色案例分享
案例文本: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的经验与启示
人民治黄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的光辉篇章,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7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治黄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紧紧依靠社会主义制度。70多年来,每一个治黄纲领性文件的落地,每一个治黄重大工程的建成,每一次战胜大洪水大旱灾,无不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党的领导是人民治黄事业的根本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则体现在集中力量办大事上。从黄河归故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各项治黄规划,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坚守人民立场,是人民治黄事业的价值原点和力量源泉。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治黄事业的显著标识。党始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依靠人民的力量推动治黄事业。从解放区人民的献砖献石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沿黄群众的主人翁精神,人民始终是治黄事业的基本力量。实践证明,只有站稳人民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治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胜利。
三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激励人民治黄事业坚定向前的精神密码。人民治黄事业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激励下不断发展。从战争年代的“一手拿枪,一手拿锨”,到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的艰苦奋斗,再到历次抗洪救灾中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伟大建党精神始终是治黄事业的精神密码。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治黄工作者攻坚克难,推动治黄事业不断向前。
四是尊重客观规律,是人民治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遵循。70多年来,我们着力把握自然规律、河流演变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走出了一条从传统治河向现代治河转变的成功道路。从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改建到调水调沙的成功实施,从解决黄河断流问题到形成全流域保护治理共识,实践证明,尊重客观规律是人民治黄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五是坚持系统观念,是人民治黄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方法。黄河保护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70多年来,黄河治理体系从单一到综合,从下游防洪到全流域系统治理,逐步确立了综合目标,构建了综合支撑体系。新时代赋予了人民治黄事业新使命,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黄河保护治理工作不断迈向新境界。
来源:学习强国平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的经验与启示》有删改
问题设置:
1.文中提到“尊重客观规律”是治黄的重要经验,这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2.伟大建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何内在联系?在新时代,我们应如何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案例解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的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动体现。这一实践深刻诠释了党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首先,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治黄成功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黄河治理中,党通过科学决策和集中力量办大事,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无论是应对洪水灾害,还是推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党的领导始终是核心力量。这启示我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其次,尊重客观规律是黄河治理的重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强调,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在黄河治理中,党深刻认识到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通过科学规划和技术创新,逐步解决了黄河断流、泥沙淤积等问题。这一实践表明,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科学态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伟大建党精神为黄河治理提供了强大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仅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还体现在精神传承上。在黄河治理中,党始终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激励治黄工作者攻坚克难。从战争年代的艰苦奋斗,到新时代的生态保护,伟大建党精神贯穿始终。这表明,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教学建议:适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部分的教学。可采用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研读文章,并结合课本知识展开讨论,寻找文章中黄河治理经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依据,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