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题工作坊2024年第6期
一、主题:《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说课
二、主讲人:张敏
三、时间:2024年11月12日
四、分享要点
(一)教学分析
1.学情分析:学生对中国梦等基本概念有明确的认知,但缺乏理论上的系统认知,对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路径还需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学习。部分学生的自控力与注意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易被网络上的错误观点误导。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较强的情感认同,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但在实际生活中,部分学生在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辩证关系的理解有所欠缺,对如何处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存在困惑。
2.教学目标分析:科学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自觉把个人发展融入社会发展中,确立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生理想,切实提升报效社会、报效祖国的个人能力;提升个人素养,做青春的奋斗者,心怀“国之大者”,在党和国家需要的地方奉献。
3.重难点及策略分析:教学重点为: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教学策略:通过讲述榜样人物以及巴勒斯坦小男孩的故事理解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教学难点为: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教学策略:辩证分析问题“我的理想只有‘我’行不行?”,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础上,使学生理解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辩证关系,分析先进人物事迹,进而激发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结合起来。
4.教学设计理念: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以“三因”理念为指导,在辨析结合的过程中,切实理解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深刻内涵、辩证关系。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厘清个人理想的多样性和社会理想的统一性。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中的主体作用,以学情作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选择的参照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选取“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等事迹材料作为时代素材,使学生在直观体验中接受教育,在“有温度”的课堂中激发内生动力。
(二)教学片段展示
展示片段主题: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课程导入:以山东泉城充满诗情画意的路名与以革命先驱名字命名的道路作对比,后者交汇的均为“幸福”、“富强”、“繁华”、“复兴”等与如今社会发展目标相关的高频词,引出:革命先驱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为之奋斗。
(1)如何理解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以关键词解读的方式讲解二者概念。引用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提高的事例,点明“我的理想只有‘我’不行”;借用2024年春晚《无我》歌词进一步强调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分不开。
(2)如何把握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结合榜样人物黄旭华,秘密研究三十年,忠于国家,无怨无悔。引出个人理想要以社会理想为指引。引用巴勒斯坦小男孩接受采访时“巴勒斯坦的孩子长不大”的回答强调个人理想的实现,必须以社会理想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运用辩证分析方法,推出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汇聚和升华。引导学生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展现青春担当。
五、研讨总结
杨奇靖老师针对张敏老师的分享进行分析点评,对张敏老师备课成果表示肯定;同时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在打造“有温度”思政课的过程中要注重逻辑顺序,运用好案例的精神内涵;课程内容时间占比分配需要更加突出重难点。杨奇靖老师分享了自己在上该课程内容的教学设计,以红军小战士与现代人的“时空对话”为引,以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为主线,穿插三个递进式问题,在思考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内涵的理解,厘清二者的关系;并以当代中国好青年的榜样事迹,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在社会实践中,如何将“小我”融入“大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