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题工作坊2024年第1期
一、主题:从课程要求出发重构教学设计
二、主讲人:阮清峰
三、时间:2024年3月19日
四、分享要点:
(一)前言
根据课程基本要求,本教材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为主线,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集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抓住核心点是“两个结合”。
(二)思维导图
逻辑起点——课程要求,课程三大要求:一、掌握基本理论。要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在理论维度上重构导论,从认识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黏合度三方面重构。二、培养理论思维和历史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格局,在历史维度上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求是精神,从实践维度上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探索过程。
(三)具体内容
1.理论维度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及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构成。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是在继承了黑格尔的自然辩证法,批判黑格尔的历史唯心主义,是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批判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含: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量变与质变、实践的观点、革命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黏合度。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对应矛盾论;守易对应尊重客观规律;五行、八卦对应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知行合一对应实践的观点;民本思想对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观点;中国传说的特殊性对应斗争和革命的观点;天下大同对应共产主义。
2.历史维度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的仁人志士进行了积极尝试,试图找到救国道路。各种思潮竞相发声,包括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你方唱罢我登场”。无论哪一种思潮,哪一种主义,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改变中国的命运。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在这历史的关键时期,“五四运动”为思想觉醒做好了准备,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应运而生。
3.实践维度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五、研讨总结
与会老师分享对导论设计思路,并达成共识:要在逻辑建构上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内涵;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要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