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5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曾佳敏在第二学术报告厅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孔子的思想》为题举办上善若水讲坛,师生共有150多人到场聆听。

曾佳敏老师首先介绍了孔子生平事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位儒家始祖,至圣先师是如何练成的,在《论语》中孔子用这么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一生“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指遇事能明辨不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学生通过对孔子生平事迹的学习,更能促进学生对于孔子思想的理解。
对于人物背景有所理解后,曾佳敏老师开始讲解孔子的重要思想,除了我们众所周知的“仁义礼智信”“中庸之道”“有教无类”,曾佳敏老师还讲了孔子的知行观也就是认识论,这是中国认识论史上较早对“认识”这一命题进行哲学反思的人,虽然他的认识论思想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但已经包含了一些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并且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段话,是了解孔子认识论思想最为重要的一句话,它集中且完整的表述了孔子认识论思想的内涵,可以说是孔子认识论思想的纲领。它不仅包含了孔子对于知识来源的看法,更展现了孔子对于知识途径的看法以及谁是认识主体的看法。其中“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说明了知识的来源和途径是有所不同的,“而知之”的“知之者”即认识主体通过这些来源和途径去认识万物。讲到知行轻重问题,要注意孔子认为知中有行,并且认为行比知更为重要。但值得一提的是,孔子所说的“行”有其时代局限性,孔子所说的“行”指的是道德层面的“行”,是用来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而后来毛泽东《实践论》中的“行”才指的是人的社会实践,所以我们现在对于知行观的理解,大部分都源自于《实践论》这篇文章。

最后,曾佳敏老师分享一些论语经典语句与大家共勉,让学生感触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