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讲坛

【上善若水讲坛】中国共产党名字的由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日期:2021-04-15 来源: 作者:

2021年4月15日,上午8点—10点,电气2033班、智控2031班、新能源汽车2031-2032班、电商2031-2032班等班级到我校禹兴园3—112(第二学术报告厅)来听杨俊丽老师主讲的上善若水讲坛—中国共产党名字的由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中国共产党名字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创建于1921年7月23日,党成立后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让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有了新的依靠。我们党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唤起工农千百万”“夺过鞭子揍敌人”,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境地,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新纪元。

关于党的名称,有资料显示:1920年,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蔡和森,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并主张“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在此前后,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张申府在北京也通过信函讨论了党的名称问题,决定采用“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名称。蔡和森不仅最早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名称和“建立共产党”的主张,他还对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等提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主张。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在旧式的农民战争走到尽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的情况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

20世纪最初几年,中国的留日学生掀起了译介日文社会主义著作和介绍社会主义学说的热潮。1900年12月6日,中国一批留日学生在东京创办了《译书汇编》,并于1901年1月登载了日本有贺长雄的《近世政治史》,其中有一篇详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这是中国报刊第一次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概况。此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便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了。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发起了中国最早的一个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把经过五四运动锻炼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很多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坚决的革命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大范围的传播。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更加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光芒,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深厚学养,娴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新时代的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此次讲坛,有助于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学习党史,感悟党的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紧扣时代发展,做好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