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介绍

信息来源:福建水院 发布日期:2017-07-10

学院概况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福建省唯一一所以水利、电力为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直属福建省教育厅。学院前身为1929年创办的“私立莆田职业中学”,解放后由福建省人民政府接办,更名为“福建水利学校”,并迁址三明永安。2003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高职学院,定名为“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88年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中,学院培养了近5万名毕业生,许多学子成为当地水利、电力等行业的技术骨干或领头人,为我省水利电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社会上享有“福建水电人才摇篮”的美誉。

学院地处中国魅力城市—永安,占地总面积1062亩,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6379人,设有水利工程系、电力工程系、建筑工程系、信息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等5个专业教学系和公共基础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校内外实训基地210个,其中校内实训场(室)93个,总面积35598平方米,有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3个,省级财政支持实训基地8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4个。图书馆拥有馆藏纸质图书40万册,电子资源2100GB,实施了“数字化校园工程”,建成功能齐全的综合校园信息化平台,先后投入资源共享平台6个。

 

创办时间:1929                        主管部门:福建省教育厅

所属地区:中国 福建 永安              类别:全日制高等专科公办学校

学校类型:工科                        学校代码:12627

属性:福建省首批公办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A类培育项目单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书记:庄伟廉   院长:杨元挺

英文名:Fujian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 

主管部门:福建省教育厅

校训:精求技能  崇尚文明

校风: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简称:福建水院 (英文简称:FCWCEP

主要系部:水利工程系、电力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建筑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公共基础部、马克思主义学院

创办时间:1929  

类别:全日制高等专科公办学校

学校地址:福建省永安市巴溪大道2199

学校类型:工科    

学校代码:12627

属性:福建省首批公办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3) 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A类培育项目单位(20162017

所属地区:中国 福建 永安

历史沿革:

文献名邦 创立学校

1929年春,莆田晚清进士关陈謩、公路局局长林步堂(祖籍福建仙游,国立北京大学理学士)等集资办学,建立了私立莆田职业中学,校址位于莆田城北较场旧都司署。学校先后开设了公路科、测量科、汽车驾驶科、艺术科、土木科、护士科和窑业科等专业。

1936年,林兆麟(祖籍福建莆田,国立北平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任校长。当时学生数不满百人,学校经费奇缺,19377月,林兆麟只身赴马来亚募集学校基金。时值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不但募捐不成,人也无法回国。193812月学校更名为莆田县私立东山职业学校。1947年夏,林兆麟从马来亚回国重任校长。19495月学校再次更名为“福建省莆田县私立东山高级土木科职业学校”。

沧海桑田 几度春秋

解放后,省教育厅颁发校印,195212月,学校奉令更改校名为福建省莆田私立东山土木工程学校。

    1956年春,省政府接办莆田私立东山土木工程学校,改为福建水利学校,由原省水利局直接领导,同年7月,迁校永安,校址在永安县城内东门路。

    19587月,学校增设电力类专业,改名为福建水利电力学校。同年,增办大专,定名为福建水利电力专科学校。

1960年又改为福建水利电力学院,规模因此而不断扩大,对师资、设备和毕业生质量也相应提出更高的要求。1961年后,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学校规模逐渐缩小,1962年学院“下马”,1964年专科停办。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止招生。197051日学校被迫停办。

    19747月,学校复办,招收新生106名,学制2年。

改革春风 生机盎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学校恢复了生机,各方面的工作都以新的面貌展现出来。1980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成为国家级重点中专。随着1989年招生制度的改革,学校复办以来第一次招收四年制初中毕业生,促进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条件显著提高,办学效益日益明显,学校朝着良好的方向迅速发展,为学校升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继往开来  铸就辉煌

实施教学质量建设工程、师德教风建设工程、学风建设工程、机关后勤效能建设工程、制度建设工程为着力点,以培育标志性教学成果为目标,全面推进教学建设与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骄人成果。2006年通过高职水平评估,2013年通过“福建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验收,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被确定为省级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A类培育项目单位。为突破学院校区办学瓶颈,学院于2014年整体搬迁至永安巴溪湾校区,目前校园占地面积1062亩。新校区沿着“以人为本、山水生态、职教特色”的建设理念,逐步形成生态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的现代化绿色校园,为学院建设特色鲜明的优质高职院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业教学系介绍

水利工程系

水利工程系现有教职工共43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3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12人,讲师(含工程师、助理研究员、实验师)14人;具有双师素质教师17人(含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2人),其他注册土木工程师、建造师等7人;研究生学历或工程硕士学位的教师25人;外聘企业兼职教师30人(其中教授级高工4人、高工17人、工程师9人);福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水利职教名师1人;福建省高职示范专业带头人4人,福建省水利中青年科技学科带头人4人,有“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教学团队”、“水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目前设有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水利工程、工程测量技术、水务管理、建设工程监理(水利工程方向)、水文与水资源、水电站动力设备(运行管理方向)等8个专业。

水利工程系建有“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院士专家工作站”(清华大学王光谦院士领衔)、“清华大学海西水利综合实践基地”、“数字流域福建省高等学校应用工程技术中心”,拥有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实训基地”、福建省财政资金支持的“水利技术实训基地”等14个实验实训室(场)。

电力工程系

电力工程系现有教职工4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具有工程师职称的双师型教师21人;硕士学位19人;省部级高校教学名师3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支。分别负责发电厂及电力系统(含新能源发电方向)、供用电技术(含轨道交通供电)、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含智能机器人运维方向)、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技术、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技术等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

目前,电力工程系共有实验场(室)20个,校外实训基地26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省财政支持实训基地4个,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加上项目1个,福建省教学改革综合实验项目2个。

信息工程系

信息工程系现有教职工40人,其中专任教师30人,行政教辅人员10人;高级职称8人、讲师实验师25人,各级职业资格鉴定考评员22人;研究生以上学位的教师23人;省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团队1个。主要招生专业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子商务、通信技术、三维动画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全日制在校生数近600人。现已建成各专业实训场12个,校内生存性实训场1个,校外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1个,校内创业孵化基地1个。

信息工程系共有厦门市三安集成电力有限公司、万利达科技有限公司、国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钦天品牌策划有限公司、厦门合亚家贸易有限公司等22家校企合作企业。

建筑工程系

建筑工程系现有教职工51人,专任教师41人高级职称以上教师16人,讲师(工程师、实验师)18人。专任师资团队中双师素质教师达80%,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15人、助理工程师5人,注册一级建造师7人、注册二级建造师9人、注册监理工程师2人、注册土木工程师1人、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1人、注册造价工程师1人、造价员2名、各级职业资格鉴定考评员9人;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或工程硕士学位的教师23人,外聘企业专家32人为兼职教师。

目前已形成了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专业为核心重点建设专业,以工程监理、市政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建筑设计等为支撑专业的土建类专业群,是我省土建类专业办学最为齐全的专业系。

机电工程系

机电工程系现有教职工 36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6人,中级职称16人,硕士以上学位17人,福建省水利学科带头人1名,全国水利职教名师1名,全国水利职教新星1名,另聘有企业中高级兼职教师22人。现设有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检测技术及应用、智能控制、汽车检测与维修、新能源汽车技术等8个专业,其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两个专业为福建省级示范专业。全日制在校生700余人。

机电工程系拥有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实训教学设备,现有电气仿真中心、微处理器实验室、传感器与检测实验室、液压与气动实验室、CAD/CAM实验室、金工实训场、模具拆装与成型实验室、数控加工与仿真实训场、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场、汽车技术综合实训基地、机器人创新工作室、逆向工程创新工作室等多个校内实验、实训、科研场所,总面积达3000多平米,教学、科研设备近五百台(套)。多年来,机电系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并在十多家大中型先进制造类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就业和科研基地。

二、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正式在编教职工317人,其中专任教师208人,兼职教师111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12人,副高职称57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3.2%;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学位以上的教师127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61%;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10人,占专业教师比例为70.9%。学院现有教育部行业指导委员会成员4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支,省级教学名师6人,全国水利职称名师4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1人,福建省优秀教师4人。

三、专业建设

学院专业分布合理,办学规模持续、稳定增长。建成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专业1个、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专业2个、省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5个、省级精品专业5个、省级示范专业8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主持、参与教育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4门课程资源库建设。

四、人才培养

学院在全国和省部级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第九届全国水利高等职业院校“闽水杯”技能大赛中,获得综合团体总分第二名和最佳组织奖。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院校“建筑工程识图”和“测绘”竞赛均荣获团体二等奖。“第三届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决赛”“创业(商业)计划”项目获得一等奖。学院学生累计在全国性、行业及福建省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比赛中获得532个省部级奖项,其中有128人次获得83个一等奖及以上奖项。多年来,学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7.92%,初次就业率96.40%,学院被评为“福建省就业评估优秀高校”。

五、科学研究

学院建有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院士专家工作站(2017年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暨清华大学海西水利综合实践基地、数字流域福建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福建省动力电池材料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三明市CAE技术研究中心、三明市新能源动力电池技术及先进纳米材料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近年来,全院教职工在CN以上期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428篇;编写并正式出版高职高专教材114部,其中主编92部,参编22部。获得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福建水利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个;获得省市厅级各类课题立项53个;成果获奖6项;参与获得国家专利6项。

六、社会服务

学院拥有福建省水电培训中心、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等多个对外技术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水利、电力、水土保持等技术服务与咨询,是福建省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项目培养基地、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培养基地。学院开展高技能、新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与各地市水利局、供电局、电力公司等政府部门或企业合作,承担省水利厅“基层水利人才培训计划”等资格考试和培训。

七、合作交流

学院先后与台湾建国科技大学、万能科技大学和健行科技大学等台湾院校开展校校联合人才培养项目,积极开展闽台教育等对外交流与合作。与中水十六局、厦门轨道交通、三安集团、泉州供电公司、厦门宏发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项目,与福建水投集团、恒安集团、闽东电力、联盛纸业、海西重汽、万利达等8家企业开展“二元制”联合办学;与永安市政府开展校地战略合作,与福州安博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软件学院;广泛开展政校企合作,大力推进办学资源整合、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改革、实习实训式转变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对外合作与交流格局,进一步拓展办学途径和提升学院办学实力。

八、校园文化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民主办学、依法治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经过八十八年的积淀,学院形成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为载体的特色校园水文化,具有鲜明的行业办学特色,学院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构建“6+6+6”矩阵式协同育人平台,探索实践“一主线”六融合水文化育人模式,形成以水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学院十分重视文化品牌的培育,每年3月结合世界水日开展“水文化节”,每年4月开展崇尚低碳生活“欢动环保行”,每年5月开展构建和谐社区“宿舍文化节”和优化心理的“5·25心理健康周”,每年6月开展阳光体育“体育文化节”, 10月结合“工匠精神”开展“鲁班文化节”,每年11月展示学生职业能力水平“技能大比武”,每年12月彰显爱国热情“一二·九”歌咏比赛等。

学院大力推进生态校园建设,使校园文化隐性教育功能日渐完善;同时积极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实施安全教育“十段五个一”主题教育培育,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等活动。

 

九、主要荣誉

学院先后荣获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水利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先进单位、福建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福建省文明学校(连续八届)、福建省首届文明学校标兵、福建省水利工作先进集体、福建省水利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福建省平安校园、省级园林单位、福建省法律进学校活动先进集体等荣誉。

 

理念文化

一、校训

精求技能 崇尚文明

含义:努力学习,一丝不苟,掌握技能,精益求精,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明礼诚信,勤俭自强,尊重自然,和谐发展,做人类文明的建设者。

说明:该校训系从学院前身莆田县私立东山职业学校校歌——《东山职业学校校歌》和校史中提炼而来,具有优良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文字精炼朴实,但含义深刻,既切合我院培养具有全面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目标,又紧扣水利水电的行业特色,要求我院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成为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还要成为具有高尚品德,促进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类文明的建设者。

二、校风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学院88年办学历史,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水的文化深刻地影响着我院的价值追求。在长期的行业办学中,我们把水利行业精神与水德深度融合,凝练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校风内涵,并成为我院特色文化的精髓。“若水的教育,培养上善的人”的育人目标成为全院广大师生的共同追求。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学院办学发展的历程中,教育引导师生的善行要像水的品性,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学院办学发展的历程中,教育引导师生要像君子一样增厚美德,容载万物,雅量容人。

三、校标

http://www.fjsdxy.com/upload/old/AttachImage/20106201544524142.jpg

校标的上部分由奔腾的水流、水花与电力标志构成,也是“福建水利电力”第一个拼音字母FJSLDL的变形组合;下部分既是一本打开的书,又是一片广阔蔚蓝的海洋,还是一只展翅的雄鹰。

上部分图形相互紧扣、呼应,具有强烈的动感,既突出水利、电力类特色专业,又象征我院各类专业紧密联系、协调发展,全院师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下部分图形整齐有序,象征着学校和知识的海洋,也寓意学院如一只矫健的雄鹰正展翅翱翔,三道线条代表严谨的教风、积极的学风、优良的校风。

从整体上看,标志的上部分代表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历教育的主体,下部分张开的两翼分别代表成人学历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

蓝、白两色的主色调,与“中国水利”标志色调一致,表示学院与水利事业紧密联系、共同发展。

四、校徽

校徽在校标基础上增加了环绕校标的中英文校名和1929字样,表示创建于1929年的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五、校歌

学院校歌沿袭东山职业技术学校(学院前身)校歌,创作于二十世纪30年代末,由当时学校教师后来的校长谢松涛老师作词、林蕴章老师作曲,诣在激励同学们刻苦学习,培养艰苦朴素、勤奋踏实、精求技能、崇尚文明的精神。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庄伟廉 

党委副书记、院长:杨元挺

党委副书记:黄瑞梅

副院长:李建平

党委委员、副院长:池长全

党委委员、副院长:杨武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