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活力社团”风采展示丨水利科技社

    信息来源:团委 发布日期:2024-03-03

      为进一步激发学校学生社团活力,充分发挥学生社团育人功能,根据团中央有关工作部署,团委在校内选树一批“活力社团”,现集中展示优秀学生社团的创新经验和做法,以期增强示范引领力,不断推动我校学生社团工作高质量发展。

    社团简介

    水利科技社成立于1999年,是学校最早建立的社团之一,目前有师生成员53人,是学校五星级社团,设有水宝护河卫士队伍一支。水利科技社以“守护八闽青山绿水,青春奉献水利事业”为志向,以“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为原则,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让保护水环境意识在社会公众当中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群体当中扎根发芽,用匠心守护八闽水源,用水利专业知识和青春正能量助力八闽幸福河湖建设。

    “河”我一起,守护八闽碧水长流

      水利科技社成立以来,聚焦“水环境保护”,坚持“保护母亲河”公益25年不动摇。坚持开展“‘河’我一起,守护碧水”主题净滩活动,通过高频次、多样化开展“共青团义务星期六”、寒暑期“河小禹”社会实践等活动形式,将护河主旨常态化、长效化。同时护河实践行动不囿于当地,净滩身影还遍及福建省各县市乡镇村等河道流经区域,在漳州九龙江、莆田木兰溪、龙岩汀江、三明沙溪河等河滩两岸都可见社团的护河身影,通过跨区域活动,拓宽了队伍眼界,进一步提升了护河成效。

    专业赋能,学以致用科学护河

      社团师生们借助专业优势,依托清华大学海西水利综合实践基地(全国院士专家示范工作站,福建省院士专家示范站)、数字流域福建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福建省高职院校智慧水利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学校水利科研平台,与清华大学的博士团队一同走进农村、走进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战略建言献策,累计为全省农民水利员开展技术培训近70来场,开设乡镇水利工作站站长班培训30余场。通过硬软件提升,积极建设省级水利科普教育基地,进一步强化涉水保护知识科普,提升社会公众爱水、节水、护水意识。2023年,社团师生还参与到福建省幸福河湖研究院委托的《福建水典》编撰工作当中。

    心手相牵,小河长守护大生态

      水利科技社积极主动对接联系辖内各中小学校,以“大手牵小手,护河一起走”的活动形式,坚持面向中小学生进行节水、护水宣传,开设爱水、护水、节水小讲堂,号召他们争当“小河长”,通过现场教学、现场体验、观看“母亲河”故事宣传片、主题宣讲、“保护母亲河,争当优秀小河长”等系列活动,使“小河长”们学习治水护河知识,加深对水环境保护的认识,增强对“河长制”工作和水资源保护等相关知识的理解,了解河长的责任和担当。每年暑期召集近50余名“小河长”,开展水利科普夏令营研学活动。

    以文化人,爱水护河深入人心

      社团充分思考融合大禹元素,依托水利工程学院设计头顶圆帽、手持石耜、身着古服的特色专属卡通IP形象“小禹匠”,并以该形象为基底,统一设计队旗、服装、帽子和相关文创产品。亲民的卡通形象进一步拉近了与社会各群体之间的距离,扩大“河小禹”专项行动的知晓面和受众面,“小禹匠”形象在八闽大地深入人心,逐步形成了省内知名的护河品牌,极大地提升和活动示范效应,助力生态文明理念宣传。

     25年来,社团累计开展徒步清洁流域环境、公益宣讲进社区进校园活动2100次、志愿服务时长逾100000小时、发放宣传材料35000余份、捡拾白色垃圾10000多公斤,为河流生态修复贡献青春力量,此外连续22次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24场大型“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题宣传教育活动,65多场节水护水公益活动,近20万个服务时长,8500多名志愿者参与其中,惠及5.5万余人次。

    社团荣誉

      截至目前,社团及其下属的水宝护河卫士队累计获得国家及省、市级奖项近30多项:

      2021年获得全国第十届“母亲河奖”绿色团队奖、获得福建省第四届“母亲河奖”绿色团队奖

      6次获评福建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

      2022年团队及成员获得“河小禹”专项行动双百大赛奖项共计5个并荣获省级优秀实践团队

      2023年还获评三明市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队荣誉称号

     社团相关活动事迹还得到了服务对象和社会媒体的一致好评,在共青团中央、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共青团、三明日报等各类线上线下媒体报道近30余次。2023年3月,社团及其下属的水宝护河卫士队师生代表还受邀参加福建新闻广播“福建为什么这么绿”直播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