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团学工作 -> 正文

心理云课堂 | 春季心理“感冒” 可防可控可治

信息来源:建筑工程系    发布日期:2020-03-26

“菜花黄,痴子忙”。春季是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的季节。但忽冷忽热的气候,加上连绵阴雨,很容易让人出现种种不适症状,如失眠、疲倦、健忘、情绪低落、好冲动、学习效率降低、睡眠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心理精神方面的疾病在这个季节很容易被诱发或加重,据统计,春季心理疾病的发病数约占全年的一半。因此大学生春季的心理疾病预防,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今年年初新冠疫情的发生,长时间宅家防疫,改变了大部分人的生活规律。大家都聚焦疫情心理健康时,也不能忽视春季心理疾病的防治。建筑工程系造价1731、建筑1732、监理1821、造价1833、造价1936班,同上一堂心理健康课,学习春季心理“感冒”防治知识。课程由辅导员杨永青使用腾讯课堂,采用视频直播方式授课。

课程从春季心理“感冒”的症状、春季心理“感冒”产生的原因、心理疾病的判断标准,以及春季心理“感冒”的防治办法四方面展开。

首先症状主要表现在躯体反应不适,如果身体经常表现出不舒服,但又经过医生检查没有具体的器质性病变,就要考虑是否是因为心理冲突引起;持续时间较长的慢性疲劳;产生抑郁情绪,或出现经确诊的抑郁症等。

其次,春季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潮湿多雨,忽冷忽热的气象状况引起神经中枢及内分泌的变化,导致心理机能紊乱;因为疫情原因,居家防疫,导致生活规律及节奏产生变化,进而产生心理变化;春季是一年中开始的季节,人们会做大量的规划,压力骤增;部分人们的认知方式不合理,经常使用消极的思维看待问题,容易陷入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的不合理认知之中;内向型人格的人不善于表达和表露自己的内心,内心情绪不流动。不善于求助他人,缺乏社会支持体系。或易受外界干扰的情绪不稳定人群,都有可能出现心理健康危机。

第三,在课程中提供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给同学们自我测评,最终数据仅供参考。对于心理问题的判断标准,需要考虑刺激事件的严重程度,时间长短,造成精神痛苦程度,社会功能是否损坏,是否泛化等依据。心理疾病的确诊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经过专业的诊断才能确诊。切不可盲目使用量表自我评估,妄下结论自己是否有病。但也不可讳疾忌医,如果根据判断需要就医,应尽快到专科门诊或医院就诊。

最后,春季心理疾病的防治,辅导员结合现实生活的例子,针对性给出了参考意见。包括正确看待心理危机,不要谈虎色变,把它当做洪水猛兽,把它当做普通的身体感冒,是可预防,可调试,可治疗的。宅家学习的日子里,规律作息,规律生活,发展兴趣爱好愉悦自己,加强体育锻炼,可以适当学习正念冥想练习放松身心,学会倾诉和宣泄情绪,懂得求助。如果经过自己的努力无法缓解,不能好转,一定要到正规专业的医院或科室就诊,寻求专业的帮助。

课程结束后,杨永青老师在线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并与班级同学交流疫情期间在家隔离的心理感受。同学们纷纷表示,我们一定会克服困难,居家防疫的同时,要做好线上专业课程的学习,规律生活,增强信心,一起迎接春天的到来!